任何項目瞭解清楚客戶需求都對項目順利交付起到決定性作用。以下為一些經驗分享,用以提升項目前期需求調研的準確性,項目合作的長期成功率,降低重大變更風險。 長期成功指的是甲方付出合理的價格,採購到合適的產品服務,並不是短期的,如甲方白嫖乙方,或乙方給出不切實際的承諾,最後拿一筆首付款跑路,或是前期免費超低價,後期挖坑回本,或出現災難性問題。
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雙方誠實互信;認可現代管理理念,在精細化工作/研發過程中分工協作比威權審批更能有效提升生產力。
甲方:
面對啥都答應啥都能做要謹慎。
高中低價格都詢一遍,不要選最低價。
如果沒有需求,彆強行生造。
彆強行畫餅,讓別人提前做沒有合同覆蓋的事情。
乙方:
收完預付款再做諮詢,如果甲方沒有意願交幾萬塊諮詢費,意味著沒有合作意向。(互聯網快速增長期的C端免費玩法,讓大量中國大陸地區B端客戶也有了同樣的白嫖思維習慣。)
不要抱著卷死同行的心態搶項目,因為卷意味著惡性循環。
不輕易承諾,事先告知清楚能做事情的範圍以及風險,一旦承諾,一定完成。
付費是合作的大前提,但也要掌握好度。
客戶有很多類型,有些是專門為了騙方案,找各家服務商以選型為名義做 POC。有些則是不清楚界限在哪裡,有付費意願,解釋清楚就好。
一般來說,無需付出時間重新配置的標準演示(Demo),如從需求,開發,測試,到發佈,售後,研發到客戶服務全生命週期管理。
如果有定製需求,如客戶風格的服務檯,自動化規則,個性化的里程碑節點。則建議按人天進行收費。售前並不僅僅是證明功能可實現性,即使沒有達成合作,已實現的方案可作為後續項目交付的樣板房。
公司老大叫 CEO,首席執行官,而不是首席規劃官,充分證明,幹活比畫餅重要。
但這並不說明規劃不重要。保持一個合理配比;計劃一週,玩命執行一年,顯然不合理,車已經開到溝裡了。典型的戰術努力,代替戰略懶惰。
通常研發場景下,硬件週期長,軟件週期短。規劃時間過短,可能會忽略重要風險,比如重大缺陷,早期設計不當導致後期變更困難,規劃時間過長,可能失去市場機會。
如果以規劃時間長短來說,最短的是初創企業,最長的是官僚型外企。
經驗來說,正式執行前,最少留出20%來做規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 excel 任務分解,project 甘特圖,而是需要一套可以從頭到底跑通的系統,如條件允許,可以是系統,時間倉促,也可以是 Axure 做的仿真原型。
分里程碑交付,而不是一下子做大而全,每個階段都給予幾個明確,數據可見的驗收指標。越是目標模糊越是要把目標拆下,船小好調頭。
比如第一階段,工具統一100%,流程線上化70%。第二階段 研發工具鏈打通 50-80%,第三階段運營,研發效能報表可視化 90%。 數據比感受重要,有準確的收益評估。
多數客戶都會覺得調研需求很容易,很快就能做完,這時候需要依賴外部顧問或甲方項目負責人為內部調整預期,絕多數情況下,調研需要的時間會比甲方預期長很多。
人與人之間有認知差,客戶日常熟悉自己的業務,顧問熟悉 Atlassian 產品,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隔海相望,而是你以為別人懂,實際完全不懂;除非你有 X 教授讀心術超能力,或甲方對接人本身有極強的A廠產品項目經驗,否則請默認客戶理解的東西和你完全不同。
往往客戶腦子裡只有一個大概,看得見摸得著的樣子貨,用文字和PPT描述往往過於抽象,一個有實體的演示才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不確定性,因為後期變更往往意味著高成本以及項目失敗風險。
兩邊互相雞同鴨講,要是臉皮厚,發現問題及時修正還好,最怕就是假裝懂了,成本下去了,做出來的東西不是客戶要的,項目黃了。
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企業文化,由於這些年互聯網造富神話,導致黑話四起,本來民營踏實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也或多或少開始不講人話,程度有高有低。不要嘗試去改變企業文化,要設法融入之。
要調研清楚功能,切忌不要從技術和系統層面去問用戶,而是要在用戶角度換位思考,如果時間緊張,調研完之後,畫出流程圖,用自己的話表達一遍整體的流程,如果客戶認可無誤,才進入實際的設計工作。
如果時間寬裕,最好能花幾天和用戶一起工作,所謂一起吃喝拉撒。豐田精益生產很多人經常提,Just In Time,0 庫存。但很多人學這個是希望有類似銀彈管理法,多快好省提升生產效率。 實際任何的優化改進都是漫長,痛苦的,無痛無癢,一針就好大都是騙子。 豐田和蘋果對供應鏈的把控不僅僅是居高臨下,把標準的管理方法一說,結果隨緣,而是派人到工廠,改進每個環節,保證品質和成本。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調研模式主要分兩種,與瀑布和敏捷對應,如按大家都能理解的兩種經濟類型,瀑布對應計劃經濟,敏捷對應市場經濟。
幫企業往好的方向漸進式優化,而不是一味強調瀑布/敏捷的某一種好壞。
瀑布:
外企流程長,規章制度健全,做事情以瀑布模式為主,接受甲方的需求,按部就班的執行當然無可厚非,如果顧問經驗豐富,且甲方對接人有心改進工作,此時可以在不違反全球管理合規要求前提下,適當融入一些敏捷的元素,縮短無效流程,合併重複職能。
工業軟件,硬件,對品質穩定要求高,發版頻率低,此時的重點在於如何把日常工作的前後置關係,在收集完信息後整合到同一個甘特圖,讓各方可有統一視圖。
敏捷:
民營企業追求快,甚至於踩香蕉皮,滑到哪裡是哪裡,此時務必要注意踩剎車,多提醒欲速則不達。當人數變多,版本到後期,標準的流程和自動化工具才是提效降本,提升質量的關鍵,一味強調快,截止日期,加班,只會適得其反。
關於調研方法,也可參考場景下的相關文檔。
Tom Zhu
Online forums and learning are now in one easy-to-use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you accept the updated Community Terms of Use and acknowledge the Privacy Policy. Your public name, photo, and achievements may be publicly visible and available in search engines.
0 comments